
新华日报记者 丁蔚文
初冬时节,晨雾缭绕的西碛山坞,八百年树龄的“桂王”枝桠轻摇,竹竿敲击的清脆声响划破寂静。花农许志刚踮脚抬手,簌簌落下的桂花如碎金般坠入竹筐。这株见证元末明初“桂香漫江南”盛景的古桂树,与村中千株百年桂树一道,让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窑上村跻身“中国五大桂花产地”——1959年天安门城楼的国庆盆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绿化用桂,皆源于此。
“今年的窑上桂花,没想到这么火!虽然寒意渐浓,周末仍有2万人涌到村里来,最红的是村里的蜜饯厂,火遍全网。”花农顾兴泉一边麻利地打花,一边向记者细数今年的热闹。“窑上古桂”今年国庆在网络总曝光量突破5000万,三次登陆央视。

光福镇窑上村花农正在村口交易鲜桂花。 新华日报记者 丁蔚文 摄
从鲜桂花价格暴跌、产业陷入困局,到借鉴杭州满觉陇转型经验,探索出“桂枇间作护生态、全链开发创IP”的特色路径,窑上村正以千年桂文化为根脉,书写着传统农业特色村的产业突围答卷。
不能再走“卖树卖花”老路
“苏州最香的村子”,曾是窑上村最鲜明的标签。全村2500亩桂林中,6万株桂树簇拥着1200余株百年古桂,其中53株树龄超500年,800岁高龄的“桂王”更是江南桂文化的活化石。光福镇种桂史可追溯至唐宋,明清时玄墓山“桂树千株”的盛况被载入《光福镇志》;相传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曾将杭州桂树种引入吴地,让吴越桂文化从此“相守相望”;元代画家倪瓒曾多次在窑上赏桂赋诗;民国时期苏州就辟有公交车到窑上看桂花。如今的窑上村,还是吴中区8个特色产业村之一。
作为光福镇桂花产量的“压舱石”(占全镇70%),窑上村桂花曾是村民眼中名副其实的“黄金花”。“十年前鲜桂花18元一斤,我家两株百年桂树,每年光卖花就能挣两万多元,够全家大半年开销。”花农王福荣的记忆里,鼎盛时期的桂花季,外地客商的货车排到村口,花农们凌晨打花、清晨交货,忙得脚不沾地。
然而,盛景难续。某段时间鲜桂花收购价最低跌至2—3元/斤,连人工都不够,成了窑上“伤心花”;成年景观桂树价格“腰斩”。“今年鲜桂花价格还是不高,最低4元/斤,平均8元/斤。”窑上村党支部书记王益峰说,全村年产桂花25万公斤,按现价计算总产值100多万元,较2013年鼎盛时期缩水超七成。
郁达夫小说《迟桂花》描绘了杭州满觉陇的晚桂盛开景象。对比三四百里之外的杭州满觉陇,窑上村的困境更显突出。同样面临鲜桂花价格下行,满觉陇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跳出“卖原料”的局限,通过“农家茶楼+桂文化体验”模式,将桂花转化为“可品、可赏、可玩”的文旅资源,如今“满陇桂雨”成为杭州秋季旅游黄金IP,单户花农旺季月收入可达3万—5万元。
而窑上村长期停留在产业链最底端:70%的鲜桂花被外地客商低价收走,加工成香精香料后以数十倍价格出售;本地仅能做些糖桂花等低端加工,且受现代零食冲击,黄天源等老字号的桂花原料用量每年缩减15%;更严峻的是,“打花”需凌晨开工,人力成本进一步挤压微薄利润。
“窑上村不能再走‘卖树卖花’的老路,要学满觉陇把桂花变成‘文旅 IP’,让游客为‘桂香体验’买单。”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袁卫明的话,点出了窑上村转型的关键。事实上,窑上村的千年古桂群落是江南现存最集中的,且每株古桂都有“树龄档案”,这一独特资源,为转型埋下了伏笔。今年年初,某文化企业认养“桂王”,每年投入2万元养护费,获得“桂王专属桂花产品开发权”,推出的“800年古桂限定糖桂花”每瓶售价198元,上线3分钟即售罄,让村民们第一次见识到“古桂IP”的商业价值。
桂花、枇杷间作增收
记者跟着花农王银花上山采桂花,满山的桂花树、枇杷树郁郁葱葱,花香扑鼻,林间山道落满桂花。“我们家在桂花树边上种了枇杷树,枇杷收入已超过全家农业收入的一半。”王银花说。
“光福镇自明代起就有‘桂下种果’的传统,清代《吴门补乘》里就写着‘光福山民于桂间种枇杷,春采枇杷夏收桂’。”光福镇党委书记顾丽明介绍,窑上村结合自身古桂资源和枇杷产业基础,探索出“桂枇间作”的特色路径。
为实现两种作物和谐共生,苏州农科院专门为窑上村定制了矮化枇杷品种。“枇杷春结果,桂花秋飘香,根系深浅不同,既不抢养分,又能保收入。”村农技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往年古桂林下闲置的土地,如今种上白沙枇杷,一亩地能多收200斤枇杷,再加上300斤桂花,试点农户每亩增收超3000元。花农许建良今年将5亩普通桂林改种“桂枇间作”,他家的一株银桂因间种枇杷获得“生态补贴”,今年挂花量较去年增加20%,真正实现了“保护古桂即增收”。
“光有花还不够,我们间种的白沙枇杷,最高卖到每斤四五十元,枇杷花也能熬枇杷膏卖,花农枇杷桂花间种,枇杷收入超过桂花。今年窑上桂花吸引了一波流量,有人气,我们的桂花产业转型才有出路。”王益峰说。
截至目前,窑上村“桂枇间作”面积已达300亩,涵盖50株百年古桂,明年将扩至800亩,覆盖全村三分之一的桂林。“桂枇间作是窑上村的创新实践,既守住了古桂资源的生态本底,又破解了传统种植的增收难题,为同类特色产业村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袁卫明评价道。
产业链让千年桂香成IP
“这瓶‘500年古桂糖桂花’,配着树龄证书卖398元,今年就做了100瓶,刚上线就被抢光了。蜜饯厂还开放了古法腌桂参观,推出桂花围炉煮茶、桂花香囊制作等体验项目。”在窑上花果蜜饯厂的老作坊里,84岁的老厂长王元伯介绍,这家始于1983年的老厂,在工业化生产冲击下濒临倒闭,今年厂里订单量增长150%,平江路12家老字号也主动上门订货。蜜饯厂产品今年成功打入上海一高端酒店,定制“古桂糖桂花”,用于中秋宴甜品制作,单批订单金额达20万元。
在传统糖桂花之外,窑上村更注重产品创新与差异化竞争。联合苏州大学食品学院开发的“古桂枇杷果酱”,采用“80%枇杷果肉+20%古桂花瓣”的黄金比例,利用桂花天然抑菌成分不添加防腐剂,保质期达12个月,已入选“苏州伴手礼”。今年国庆期间,这款果酱在桂花市集单日销量突破500瓶,与满觉陇“桂花龙井”形成差异化品类——满觉陇以“茶饮”为主,窑上村以“果饮+果酱”为核心,避开同质化竞争。断档30年的“采花制茶”工艺也在当地茶厂重生,红茶鲜叶窨制的桂花红茶,每斤售价880元仍供不应求。
年轻创客的加入,让“窑上桂香”与现代生活接轨。“95后”村民许晓婷从上海返乡后,借鉴满觉陇“网红经济”模式,与苏州大学食品学院合作,用低温冻干技术将桂花制成精粉。她研发的无糖桂花精粉,成为喜茶、奈雪的茶等网红茶饮店的原料,单月销量突破2万瓶,让千年桂香走进了年轻消费群体的生活。
农文旅融合,则是对满觉陇“全域桂文化”的升级实践。今年国庆中秋长假,光福镇推出“桂香禅意徒步路线”,“桂王”曾为1959年国庆十周年献礼,铜观音寺古桂为明代高僧亲手栽种,让游客在赏桂途中感受千年文化底蕴。这场活动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达95%。
今年开集的苏州桂花市集,更让“窑上桂香”走向全国。自9月27日开市以来,市集日均客流量超2万人次,窑上村的糖桂花每天卖出上千瓶。“桂花专线”每天早晨从窑上村运送鲜切桂花和非遗手作,仅国庆假期就帮助村民增收超80万元。“满觉陇的市集侧重‘农家体验’,我们则突出‘千年桂文化’,差异化竞争才能留住游客。”光福旅游公司副经理朱贤平说。
窑上村的转型突围,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撑。吴中区“古桂保护条款”对树龄超100年的古桂,每株每年给予500元养护补贴;已有56户农户申请古桂养护补贴,30株濒危古桂得到精准救治。“光福桂花”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特别规定“原料需来自光福镇树龄30年以上的桂树”,并建立“从桂树到产品”的全链条追溯体系,光福镇还投入800万元,升级改造窑上村至香雪海的旅游公路。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守护了百年桂树的根脉,更铺就了一条通往乡村振兴的芬芳之路。
查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