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卷实习”成为多个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话题。从大四到大三、大二,甚至大一学生都开始利用假期进行实习,试图在就业竞争中占据先机。企业招聘信息中“不限年级”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一些大学生感叹:“实习卷成这样,干脆把大学取消了算了。”另一些人则表示:“没有好的实习经历就很难找到好工作。”据猎聘2024年的调研数据显示,相关实习经历或社会实践已成为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的首要因素。

根据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2023年的调查显示,在14578名受访大学生中,第一次实习发生在大一的比例高达67.84%。早在2022年,985和211高校应届生中,大一或大二就开始实习的学生占比达到41.1%,而普通高校学生的这一比例更高,达到59.9%。相比之下,2019年名校毕业生中低年级实习的比例仅为21%。

如果没有提前积累的实习经验,求职时可能连第一步——简历筛选都过不了。因此,很多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积极寻找实习机会,有的甚至不惜花费重金去异地实习。他们在课堂和实习岗位之间奔波,同时还要应对论文和各类资格考试,承受经济、精力与学业的多重压力。

这种现象背后反映出部分大学生职业安全感的缺失以及高校教育滞后的问题。当前严峻的就业环境使得大学生不得不早做准备。另一方面,高校教材往往滞后于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缺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意识。一些专业如教育学、古汉语文学等学术性强但难以找到对应岗位。

高校教育相对滞后,使企业更倾向于通过实习经历来筛选求职者,追求“到岗就能上手工作”的人才以降低培养成本。然而,过早实习可能导致学生接触不到核心工作内容,反而消耗其对职业的好奇心和兴趣,甚至影响未来的职业竞争力。

阳光生涯认为,大学时光应当被好好体验和享受。学生在这段时期可以沉浸在专业知识中,参加社团活动,慢慢品味成长。这些经历虽然无法量化进简历,却深刻塑造着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底蕴与精神气质。

过早实习会将许多活动工具化甚至功利化。如果时间被实习填满,深度学习和创造性思考便会逐渐消失。对企业来说,履历厚度不应作为硬性评判标准,面试中应多关注候选人的思维深度。对高校而言,需要捍卫教育的价值,为学生创造抵御功利主义侵扰的氛围,并提供灵活精准的学业与职业指导。可行的办法是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帮助学生在学术追求和职业准备之间找到平衡点。

对于学生来说,需要一点反潮流的勇气和清醒的自我认知,在这场“提前实习”的浪潮中,既不被卷入也不被焦虑吞没,而是用更清醒有力的方式勾勒自己的未来轨迹。
查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